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繁體

首頁 > 生科院焦點

基中師生改造生態水池保育原生淡水魚 攜手海大、海科館放流「臺灣梅氏鯿」

【2018.11.02海大海報】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、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及農委會林務局共同合作,11月2日在基隆高中生態池進行臺灣特有保育魚類「臺灣梅氏鯿」移地復育放流,增闢校園復育基地,同時推廣臺灣原生種淡水魚保育行動。  

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義雄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,近年來在農委會林務局的支持下,陸續對於國家保育類鯉科魚類,進行野外棲地的監控及保護,同時針對瀕危魚種之保種及繁養殖復育展開積極保育行動。  

身兼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的陳義雄表示,在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及海科館館長吳俊仁的大力支持下,目前陸續在海大與海科物館建置了臺灣珍稀保育魚類「大鱗梅氏鯿」及「臺灣梅氏鯿」的人工繁殖基地,培養新生子代之繁衍族群,用來推展後續保種與放流保育行動。  

陳義雄說,臺灣梅氏鯿是臺灣原生特有種的初級性淡水魚,成魚體長約5-8公分,屬於鯉科小型之偏靜水域棲息之魚種,身體側邊有一條灰黑色縱帶。主要棲息在平原河川中下游緩流區域及湖沼中,喜歡待在湖水透明度低、水生植物叢生的地方。過去曾經廣泛分布在北部地區,但由於人為破壞棲息地,同時受到外來種入侵的嚴重威脅之下,導致臺灣梅氏鯿在野外的生存受到衝擊,群體大量減少,已經成為極具瀕臨滅絕風險的原生魚種,只能在極少數棲地才容易看到其身影。農委會也在2009年公告臺灣梅氏鯿屬於保育類之「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」。  

基隆中學原有兩口景觀池,因老舊疏於管理,遭人棄養吳郭魚、蓋斑鬥魚、巴西龜等等,造成淤泥沉積、水質惡化非常嚴重,天熱時更會散發沼氣惡臭,在生物老師蘇友寬的積極規劃下,在今年初帶領11名志工學生進行歷時約一個月的水池整治作業,從池底淤泥清除、曝池,到最後移植水蘊草及蓮花與養水,讓原來惡臭的景觀池轉型為推廣保育的生態水池。  

在基隆中學師生合作下,經由「臺灣梅氏鯿」的放流活動,讓在海洋大學與海科館場域所復育的幼魚,能在高中校園中的生態池中成長茁壯,重建合適的生態體系,復育臺灣梅氏鯿的族群,除了可以提供民眾、學生觀賞之外,也可作為生態環境與情境教育場域。  

同時,基隆高中也規劃108年新課綱結合臺灣淡水魚、水生植物與生態環境,開設相關課程及招募志工學生,並教育部提出課程空間活化計畫補助案,改善及活化景觀池,朝向生態池永續經營,盼能引入更多資源,將教育及保育工作結合,並且推廣到周圍社區與學校。

新聞來源>>

瀏覽數  
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
請輸入此驗證碼